企业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绿色发展与ESG风险管理才是长久之计!
2021-07-28

作者|葛枫 周兰萍


——评全球最大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

极端天气与气候变化

7月20日,河南突降特大暴雨,几乎刷新了所有人对暴雨的正常认知。虽然郑州的雨已经停了,防汛应急响应也降至Ⅲ级,然而河南的汛情远未结束,又一场暴雨让新乡、辉县、鹤壁、淇县、安阳等河南多个地区也陷入危机之中,房屋被淹没,车辆被卷走,地铁被倒灌,暴雨还引发了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不仅在中国,极端天气也同时发生在世界其他地方。一场灾难性的洪水席卷了德国和比利时部分地区,整个欧洲超过200人死亡,超过千人下落不明,根据德国政府估计,损失至少达到20亿欧元。六月底,俄罗斯出现连续多日高温,最高气温打破了120年前创下的最高纪录。西伯利亚处于北极圈内的地表温度高达48摄氏度,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遭受不可逆转的破坏,释放出更多甲烷气体,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在北美,极端高温与干燥叠加在一起,造成了严重的山火。美国国家跨部门消防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有80场大规模山火正在美国的13个州肆虐,被烧毁的土地面积已经超过117万英亩,相当于烧掉了5个纽约市。

全球15个影响地球系统平衡的临界点,已经有9个被突破:北极海冰面积减少、格陵兰冰盖消融加速、高纬度森林正在消失、珊瑚礁大量死亡……等等。这些洪水、高温、山火等等,并不仅仅是天灾,人类碳排放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是引发气象灾害的重要推手。首先,全球变暖使得更多的水汽进入大气,导致更多的大雨和暴雨出现;其次,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和赤道的温差减小,造成北半球高空的所谓“西风急流”内空气移动速度放缓,形成一种气流在某地区上空“驻足不走”的现象,上升热气流更强、对流更强,极端天气的概率上升,异常的暴雨和洪水现象因此出现。气候变化已经让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约 1.2 摄氏度,如果全球变暖超过两摄氏度,未来每五到十年,就可能发生一次这种热浪。

近几年间,我们见证了许多起极难遇见的、发生概率极低的自然灾害,也逐渐感受到,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极端天气,也许将会成为新的常态,我们会经历更多刷新历史记录的气象灾害,看到更多的“史无前例”。

尽管目前我们尚且无法准确得知极端天气的形成机制,但是从统计学角度可知,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这种情况或将给未来人类社会造成难以预见的灾难性影响,因此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迫切需要逐步削减碳排放。当新一波气象灾害来临之前,政府如何采取有效行动,社会如何调整运行方式,企业和民众如何从自我做起,人类的任何一项挽救行动,或许都能成为影响未来自救的关键因素。


兑现中国承诺的历史性一步——全球最大碳市场启动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当下共同面临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全球碳排放量仍呈现迅速增加的态势,为遏制全球气温上升的趋势,各个国家通过国际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为响应《巴黎协定》约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彰显大国责任和担当,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此举同时可以加快我国经济和能源转型,逐步摆脱能源依赖,实现全部价值链的转型,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低碳生产竞争力,并在零碳经济的基础之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加快推进双碳目标,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八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全国碳市场交易的平稳顺利开启将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撑。2021年7月16日上午9时30分左右,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碳市场首日成交量410.4万吨,成交额21023.01万元,成交均价51.23元/吨,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中石化、申能集团、浙能集团、华润电力等企业均参与了全国碳市场首日交易。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碳排放权交易,就是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配额作为商品来买卖。交易前,政府部门将规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分配给纳入碳排放控制的重点排放单位。我国的碳市场建设是从地方试点起步的,2011年10月以来,国家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地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今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率保持较高水平,此前参加过试点的企业对于碳市场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绿色转型的影响深有感触。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说,碳市场可推动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同时,碳市场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法律保障机制亟需完善

全国碳排放权市场正式启动实质交易,这是碳市场进程当中的重要一步。但从试点走向全国的十年进程中,碳排放权交易的实践性问题也被进一步放大,全国各地区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而碳排放权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发展权,全国碳市场在顶层设计中需要平衡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比如全国碳市场如何考虑不同地区产业发展差异?其中碳配额配置原则、标准及相关法律规制与监督机制对于平衡区域和产业差异将发挥重要作用。另外,如何与相关环境政策和目标相匹配等也是影响全国碳市场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预估未来全国碳市场交易将延伸到更多行业,囊括更多的市场交易主体,为保障碳市场的法律规制,应对逐渐上升的碳市场管理难度,国家应出台更高级别的立法和更全面的配套规章办法对未来各项管理工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尽管2021年以来,生态环境部陆续印发了《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等市场管理规则,进一步完善了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但尚无严格的法律规定设定严格的惩戒措施来约束违约行为。另外,相关配套措施办法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过程中,征求意见稿已下发至地方发改委、金融监管等部门进行第二轮意见征集,期待该条例尽快出台,为全国碳市场的稳步发展提供更完善的法律保障。同时,为了应对愈来愈危急的气候变化现象、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确保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应出台更高位阶的立法——《应对气候变化法》,引导全社会行动起来,促进各相关部门之间形成高效的协调机制,为全社会的低碳转型提供法律保障机制。为进一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融合,在减排目标、任务举措、管理制度、监测评价与执法监管等领域,加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体系,创新政策工具,激发减排动力和市场活力,与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形成合力,在人类可为的关键时期,共同推动气候变化趋势放缓,促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企业:抓住绿色发展的机遇

企业作为碳减排的重要主体,面对新的时代机遇与挑战,需尽快调整发展理念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从原材料采购、能源选择等生产源头即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选择低碳材料和能源,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贯彻清洁生产管理规范,生产低碳绿色产品,在未来的市场上占领先机,主动履行企业社会和环境责任,树立绿色品牌和低碳形象,为实现碳总量和碳强度“双控”目标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同时,为积极应对全球风险变化,企业应当更多地将企业战略和投资决策的关注点放到环境(E)、社会(S)、治理(G)等非财务指标上,积极践行以追求长期价值增长、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ESG投资理念。特别是在我国 “3060双碳”目标的宏观背景下,通过树立绿色投资理念,学会识别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ESG风险,建立并完善ESG风险管理体系,企业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满足政府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的监管要求,还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最终实现企业自身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邓波儿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 返回上页 下一篇